盧明德
複合媒材
2020~2020
長:121 x 寬:90.5 (cm)
登錄號:2022-01-0069
1974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63級), 於1980至1985年間就讀日本筑波大學藝術研究所,同年參加日本「東京市立美術館第三十四屆日本現代藝術展」受到當時藝術風潮影響,也開始用現成物品來創作裝置藝術,電視機與影像成為藝術品的一部份。返台後任教東海大學美術系、台灣師範大美術系,提出「一切是媒體,媒體是一切」的媒體藝術論,1980年代將日本複合媒材的概念引進台灣,後成為台灣錄像藝術、新媒體藝術和跨領域創作概念的主力推手與先驅。
盧明德的作品可分為四大面向:媒材拓展、環境裝置、科技邂逅、文化擬態。本件作品中,可見盧明德以後現代拼貼手法,將多種植物花草、蟲魚鳥獸等符號藉以同色系呈現於畫面,或進一步再加上現成物的實驗性複合媒體創作,圖像符號則是藝術家將許多不同類的物種彼此串連成一個仿若共生共榮的生態圈,其作品常常橫跨二度及三度空間,試圖在不同維度的空間中創造出更多的對話及重疊,也試圖指引觀眾更多欣賞畫作的線索。盧明德曾言:「我之所以重回繪畫,主要是覺得人的身體面對數位化時代,直覺肯定變少,雖然我們不得不面對數位化這樣的趨勢,但我還是懷念『身體』的感覺。」而從盧明德作品中,可見即便他重回繪畫創作,但其創作核心仍是一致的,不論是作品內容或媒材的選用上,同樣以創作表達其自身對於環境、人文的種種關懷。
花非花為系列作品,本系列總共有三件作品,而本件為該系列之第二件。花非花以物理公式配合生物影像記載生命的不可逆卻又難以預期。生態魔鏡以居家常見的植物(菸葉)隱喻對土地環境的想像。《花非花》同時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的古詩。此詩表達對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的感慨,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可視為此系列作品概念之呼應。
藏品描述-授權標示: